Friday, 15 August 2025 15:27

從箴言書看交友之道 李啟榮弟兄感恩見證分享

耶和華啊,誰能寄居你的帳幕?誰能住在你的聖山?就是行為正直、做事公義、心裡說實話的人。他不以舌頭讒謗人,不惡待朋友,也不隨夥毀謗鄰里。他眼中藐視匪類,卻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。(詩篇十五:一至四)	
一、引言
	
	朋友是五倫之一,可見朋友在人的一生之中,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從我們唸幼稚園開始,就進入群體生活,與其他的人一起相處,也認識一些朋友在一起遊玩、讀書、談天,有永遠說不完的話題和玩不厭的節目。青少年時期有些事只肯和朋友分享,而不願向父母訴說,與朋友的關係就更親密,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家人。	
	常見不少人因著朋友的幫助而成功,然而也有許多人受到朋友的牽連負累,而誤入歧途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」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,而每個人也都希望交到知己的益友,而遠離有害的損友。但是如何選擇朋友?與朋友交往應抱著何種態度?具體的相處之道為何?在聖經《箴言》書中有非常精闢而且實用的教導,使我們獲益甚多。
	
二、擇友之重要性
	
	在交朋友之前要謹慎選擇,因為「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。」(十八:二十四)我們在挑選食物的時候,對一些有益健康或已呈腐敗現象的東西,都棄之不食。但在交朋友的事上,卻往往對任	何人都來者不拒,以至受了壞朋友的影響,而不自覺。等到發生了嚴重的後果,才悔恨莫及,其造成對人不良的影響,遠比吃了不好的食物,還要可怕千百倍,豈可不謹慎。
	
三、不可相交的人
	
	在《箴言》書中,指出有幾類人是不可以之交往的:
	一、惡人(貪戀財利的人):「我兒,惡人若引誘你,你不可隨從。」(一:十)因為「他們的腳奔跑行惡,他們急速流人的血。好像飛鳥,網羅設在眼前仍不躲避,這些人埋伏,是為自流己血;蹲伏是害己命。凡貪戀財利的,所行之路都是如此,這貪戀之心乃奪去得財者之命。」(一:十六至十九)若是與這類人為友,至終必定賠上自己的性命。	
	二、愚昧人:愚昧人(性格上有缺陷,如悖逆、易怒、不能分辨是非與善惡)不信神,不敬畏耶和華,不肯接受智慧。「我(智慧)呼喚,你們不肯聽從;我伸手,無人理會。」(一:二十四)	
	愚昧人行事為人,一切均自以為是,當「驚恐臨到你們,好像狂風;災難來到,如同暴風,急難痛苦臨到你們身上。」(一:二十七)所以我們應當遠離愚昧人,免得與他們同遭自作孽的災難。	
	三、懶惰人:常與懶惰人在一起,自己也會漸漸變為懶惰。做事不積極、拖延、敷衍了事。久而久之,不但自己一事無成,「懶惰使人沉睡,懈怠的人必受飢餓。」(十九:十五)而且也會使家人蒙羞,「收割時沉睡的,是貽羞之子。」(十:五)「懶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種,到收割的時候,他必討飯而無所得。」(二十:四)最後終於淪為乞丐。	
	四、布散紛爭的人:人與人相處,難免會因個性不同、觀念不同、處事方法不同,而產生意見不同的時候。只要彼此以包容的心互相尊重,尋求大家都願意接受的方式和作法,就可保持和諧。但有些人專愛利用別人意見的不同,而製造矛盾,挑唆互相對立,引起爭端。這種人不但是害群之馬,也害了自己。因為「心中乖僻,常設惡謀,布散紛爭。所以災難必忽然臨到他身;他必頃刻敗壞,無法可治。」(六:十五)	
	五、性情暴躁易發怒的人:發怒的時候常會失去理智,說出不該說的話,做了不該做的事。有多少悔恨終生的事,都是在盛怒之下所造成的。因為 「憤怒為殘忍,怒氣為狂瀾」(二十七:四)所以「好生氣的人,不可與他結交;暴怒的人,不可與他來往。」(二十二:二十四)一則是因為「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,自己就陷在網羅裏。」(二十二:二十五)再則,恐怕自己成為他暴怒下的受害者。
	
四、與朋友交往不可做的事

	一、不可為朋友作保:人往往因朋友的情義,做出一些不計後果的事,「作保」就是常見的事例。「若為朋友作保,替外人擊掌,你就被口中的話語纏住,被嘴裡的言語捉住。」(六:一至二)作保所引致的後果,往往是自己無法掌握的,損害有多大也不是事前可以預計的。因為替朋友作保而導致傾家蕩產的事,時有發生。等「追保」的事發生後,不但財物損失,也會因而傷了朋友的情感。所以當朋友央求為其作保時,應考慮到後果而予以婉拒。	
	二、不可在背後說人閒話:「乖僻人播散紛爭,傳舌的離間密友。強暴人誘惑鄰舍,領他走不善之道。」(十六:二十八至二十九)朋友反目,常常是受了閒言閒語的影響。如果一個人喜歡在他人背後說閒話,那麼各種不利的話語,也必臨到自己的身上,就好像病菌一般,侵蝕著朋友間之情義。相信沒有人願意和一個喜愛搬弄是非的人為友。	
	三、說話要合宜適時:與朋友談話,不但要內容合宜,不可有毀謗、惡毒、粗俗的言辭,同時說話也要選擇適當的時機。「清晨起來,大聲給朋友祝福的就算是咒詛他。」(二十七:十四)如果說話的時機不對,祝福的話也變成了咒詛,所以出口之前要先思想:「這句話現在說恰當嗎?」	

五、與朋友相處應該做的事
	
	一、對朋友要真誠和親愛:「朋友乃時常親愛,弟兄為患難而生。」(十七:十七)對朋友要有愛心,也要時常關懷對方的需要。大多數的人都會以忙碌為藉口,沒有重要的急事,幾乎不打電話問候。一年之中,只有在年節時寫一張卡片,以聊表心意,這實在是對友誼的虧欠。朋友間應該時常勉勵,互相切磋,不但可以增進情感,更可以得到益處。「鐵磨鐵,磨出刃來;朋友相感,也是如此。」(二十七:十七)	
	二、要珍惜朋友的勸戒:朋友好比是一面鏡子,藉著朋友誠摯的規勸,能使我們看到自己的缺失和過犯。倘若剛愎自用,不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評,積小錯成大錯,終至不可收拾的地步。所以要「聞過則喜」,因為「朋友加的傷痕,出於忠誠。」(二十七:六)「膏油與香料,使人心喜悅,朋友誠實的勸教也是如此甘美。」(二十七:九)	
	三、對朋友要慷慨:朋友有困難,需要財物上的幫助,不可吝嗇。「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,不可推辭。」(三:二十七)並且要及時的救助,「你哪裏若有現成的,不可對鄰舍說:『去吧!明天再來,我必給你。』」(三:二十八)印弟安人的文字中,沒有「朋友」一詞,他們把朋友稱做「可以把我的重擔放在他身上的人」。朋友應該彼此擔當重擔,互相幫助,喜愛慷慨助人的,必蒙神的祝福。「有施散的,卻更增添;好施捨的,必得豐裕;滋潤人的,必得滋潤。」(十一:二十四至二十五)
	
六、結論:
	
	箴言書是神藉著作者將人生實際的經驗寫下來,以教導後人遵循,並且闡明追求「智慧」是人生最重要及最佳的選擇。智慧乃是從神而出,只有神才有真智慧,所以箴言書告訴我們要得智慧,就必須從敬畏神開始,「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。」(一:七)當我們有了智慧,就知道如何分辨善惡;如何待人處事。何者應渴慕追求,努力去行;何者應引以為鑑戒,避而不去做。有了智慧的引導,對人際關係的處理,與朋友的相處就會和諧。
二○二五年八月十六日
 
 
 
 
 
Read 5 tim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