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11 August 2018 14:26

奇异恩典,何等甘甜! 李岩姊妹感恩见证分享 ( 二 )

    「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;爱是不嫉妒,爱是不自夸,不张狂,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处,不轻易发怒,不计算人的恶。」 ( 哥林多前书十三:四至五 )

    在明白了人有人的思想与方法,神有神的安排与计划后。便重新调校自己的方向和座标,看世界万物万事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随之改变。当人回到了人的位置,神的亮光就会降临。

    在远志明牧师的布道里,有一个「人与蚂蚁」的比喻,就是要想像自己是一群蚂蚁中的一只,仰起头踮着脚,对旁边的人横加指责。现在想起来实在可笑,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纬度的存在,我们要如何评判呢?这比喻给我很大的启发。其实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还是心理学的理论中,都不难听到「换位思考」的说法。就像一个广告里的标语:「你知道,做不到。」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,如果不是借着神的启示,任何人也不可能真正做到。

    根据以前的一些灵性经验,认识到世界上,除了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物质部分之外,还包括有灵界的部分。灵界目前尚不能被科学认知,但已经被许多人感知。而一些并未感知到灵界的人,因为他人的见证和论说,也愿意承认灵界的存在。

    现在我知道了,神也是可以被感知的。我们认识的客观世界,靠的是科学。而神是另一个维度的存在,我们感知神的途径,靠的是信心。当我解决了心中的一些疑问,站在无神论与有神论的鸿沟前,抱着逻辑的阶梯,瞻前顾后,踟躇不前的时候,主又向我伸出手来,借冯秉诚牧师布道中的一句话直击我心,他说:「凭着信心往前走。」再次感谢主,原来衪早已借着林传道的祷告,将信心预先置入了我心,使我完成了从科学到信仰的飞跃过程。我凭着这份信心,确认了神的存在。

    随着有神论信仰的确立、神与灵的界限、佛教教义与基督信仰的区别,一神论、原罪论、基督救赎论等问题都迎刃而解。虽然还有一些尚不能明白和理解的地方,但是人生有限,我不愿意再拖延,也不再惧怕。因为在我里面,已有了信心,更奇妙的是当我在一个周六,感觉到自己已经准备好,第一次在晚上睡前做了祷告。但是当时还有些迟疑,心想:「是不是应该先求神,讨一个什么兆头或见证,然后才举手回应神的呼召呢?」

    第二天主日在教会崇拜后,找到洗礼班的时候,虽然已下课了,但萧师母看见我,第一句对我说的话,竟然是:「李岩,你要受洗吗?」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似的。从我第一次作为慕道友进入教堂,刚好是一个月的时间。仅仅半个月前,我的脑子里还纠缠着「童贞女生子?」、「死人复活?」等之类的各种对抗,洗礼班的课程也只听过半堂。我对萧师母,除了礼貌性的打招呼外,还没有做过任何深入的交谈。我曾经听过别人开玩笑地说:「有所谓十几年的资深慕道友,还有二、三十年的钢铁慕道友。」真想问问萧师母,她怎么就知道,我会是个「铁臂阿童木式」的火箭慕道友呢?我想:「一定是神借着萧师母的手,轻轻一推,就把我推入了这扇窄门。」

    在我听过的许多见证里,刘同苏牧师的分享给我很强烈的震撼。刘牧师在他事奉的教会里,有一个小女孩,每次参加活动后,教会分发的糖果、饮品等,从来都不舍得自己吃,而是带给年幼的弟弟。有一个炎热的夏天,小姊姊把一瓶冰茶带给弟弟喝。弟弟年幼喝不完,剩了一口放在桌子上,便跑去玩了。后来发现姊姊把那剩下来的一口也喝干了,他便躺在地上打滚哭闹,被站在旁边的刘牧师看在眼里。那时,他正为教会里的一些事感到沮丧。原来有一家人从教会得到了所有需要的证明文件后,便离开了教会,并且在离开时,留下了一句话,说:「你们这里的牧师没有爱心。」使刘牧师很难过。在当晚的祷告中,刘牧师听到神对他说:「把那一口也给他!」

    是啊! 「把那一口,把那最后的一口,也给他!」这一句话,很扎心!我明白了,这就是神的大爱。 「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;爱是不嫉妒,爱是不自夸,不张狂,不做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处,不轻易发怒,不计算人的恶。」 ( 哥林多前书十三:四至五 ) ,爱是「有人打你这边的脸,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!」 ( 路加福音六:二十九 ) 。神的爱是爱我们到底「把最后一口也给他!」

    那一晚,这句话好像口里含着的糖块,在我心中反覆地品尝。蓦然,有一个微小的声音在脑海出现:「你想要我的丈夫吗?你就取去吧!我给你了。」这是我自己都不敢相信,打死我都想不出来的一句话,就这样在心底升起来了。随后,我的心里一片安宁。抑压了十多年不能解脱的那个伤害,终于过去了。生命中最痛苦的一页,已经被神翻过去了。

    我知道那是神借着圣经在对我说话。因为这样的话,以我的有限,即使能从嘴里说出来,也断不会从心底升起。这是神的爱,在怜悯我,要将我从多年怨恨苦毒的牢狱中拯救出来。这是我仅靠自己的力量,苦苦挣扎了十几年,上达穷苍、落下黄泉的自我救赎,都不能做到的。感谢神,凭着神的话语,我已蒙恩得救,罪得赦免。

    更使我欣喜的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,我对母亲的心态,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。长期以来我和母亲,一直是相爱相恨。我认为对父母的回馈是问心无愧的,但是却无法避免母女之间观念和性格的冲突。每次母亲向我发怒时,总是说:「我不要你的钱,我要的是你的爱。」每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我心里总是很委屈,我不但可以给她所有的钱,也可以为她做任何的事。但是,她要求的那种「爱」,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付出?我只好告诉她,给她钱、帮她做事,这就是我爱她的方式。如果她不认可,不接受,我也没有办法。我以说话强硬,掩盖自己的无能为力。同时以「孝而不顺」来自嘲、开解内心的愧疚自责。

    心理学上对这种现象的解释,叫做来自「原生家庭伤害」。那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在小时候,没有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过无条件的爱,所以他们也无法给予子女无条件的爱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,我们接受的都是有条件的爱。而这种有条件的爱,往往带着自己的观念和要求,却打着爱的旗号,给彼此造成伤害。而治疗这种伤害的办法,就是「换位思考」。但是「换位思考」,说着简单,真正做起来却谈何容易!

    我相信,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疼爱儿女的,也没有哪个儿女是不想孝顺父母的。只是我真的是有心无力,不知道该怎样去爱?但是,往往越是亲近的人,越是伤害更深。这种现象,心理学论理把原因分析得很有说服力,但开出的药方,却是不灵。我在心理学里跋涉了这么久,想治愈「原生家庭的伤害」,解决我和母亲的关系,终究也是徒劳。

    有一次,听远志明牧师的见证,讲的是他们的夫妻关系。原来他们夫妻发生矛盾时,是数算对方的不是,开脱自己的罪。然而当他们夫妻俩成为基督徒之后,再有矛盾时,变成了承认自己的罪,宽恕对方的不是。远志明牧师说:「你的罪我来承受。」听得我很扎心。好像看到我们的主为救赎我们的罪,被钉在十字架上。我明白了为什么神的爱叫做十字架上的爱。

    「不喜欢不义,只喜欢真理。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;爱是永不止息。」 ( 哥林多前书十三:六至八 ) 神的话使我感到体内好像有爱在流淌。心里对母亲刚硬的感觉,变得温和柔软起来。现在我每晚祷告,说:「求神保守我的母亲身心安好,让我回去探望她。求神宽恕我过去的不孝之罪。使我能够遵行神的教导,好好地孝顺母亲。阿门。 」这种变化,以过去倔强固执的我,是不可能发生的,我和母亲两人的执拗和误解,是不可消除的,但我已焕然一新。因为「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。旧事已过,一切都是新的了。 ( 哥林多后书五:十七 )

一八年八月十一日

Read 2509 times